12月4日,福建省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发布《厦门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目标提到,到2025年,厦门市重点行业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积极进展,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一批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有力支撑主要耗能产品和主要行业能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到2030年,低碳零碳负碳理论与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清洁能源、储能、海洋负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低碳技术解决方案和综合示范工程,有力支撑厦门市实现碳达峰目标,为实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到2060年,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完善,海洋蓝碳等领域碳中和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力支撑全面建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提供厦门样板。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厦门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厦门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12月4日
(此件主动公开)
厦门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厦门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作用,根据厦门市委市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工作部署,以及科技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厦门市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的实际需求,准确把握厦门市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新材料、储能、海洋蓝碳等领域的特色优势,加强与人工智能、互联网、量子科技等前沿方向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实现我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作用,构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加快科技成果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示范应用,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厦门智慧和力量。
(二)基本原则
聚焦重点,稳步实施。坚持重点突破和稳中求进,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颠覆性技术研发的重点布局,统筹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和短期的关系,加强降碳、固碳、增汇的系统设计,推动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在多领域、全方位、多场景的试点示范及产业化。
需求导向,创新驱动。坚持需求导向,围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源消费结构转型、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等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应用需求,全面推动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和引领的生产生活方式低碳化变革。
协同发力,多元发展。坚持双轮驱动和协同增效,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和激励政策措施,增强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低碳领域的动力,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赋能厦门市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厦门市重点行业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积极进展,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一批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有力支撑主要耗能产品和主要行业能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到2030年,低碳零碳负碳理论与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清洁能源、储能、海洋负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低碳技术解决方案和综合示范工程,有力支撑厦门市实现碳达峰目标,为实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到2060年,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完善,海洋蓝碳等领域碳中和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力支撑全面建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提供厦门样板。
三、重点行动
为确保实现上述目标,实施以下十大行动:
(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
围绕厦门市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需求,推进能源清洁发展与节约高效利用,积极布局基础性、原创性能源关键技术,推动能源零碳减碳技术创新。着力推进煤炭减量提效,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先进技术,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技术,积极推动氢能、储能关键材料与技术的研发应用,推进数字调控技术在数据中心的应用推广。不断拓展可再生能源在终端领域应用途径,推动不同类型能源之间互补、协调,逐步构建安全低碳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到2030年,实现能源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支撑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市政园林局、市工信局)
专栏1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支撑技术
新能源发电技术。研发分布式光伏发电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光伏+”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光伏电站智能调控运维技术、光伏系统设计建设管理创新技术。研发生物质低碳高效发电技术。
新型电力系统。以数字化、智能化带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研发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交直流混联配电网技术、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智能微电网建设技术。研发虚拟电厂、能源互联网、源网荷储互动调控、电网状态全面感知、电网设备智能运维巡检等电网运营维护技术。
储能技术。研发钠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碳铅电池等电化学低成本高效储能技术。研发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电解液、电芯制造等低碳高效电池材料合成工艺与储能器件制备技术。研发磷酸铁锂电池等高安全、高效能储能电池制造技术以及关键储能催化电子器件技术。
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研发市政垃圾、农林废弃物等有机废弃物清洁化多元化能源利用技术、厨余垃圾高效能源转化利用技术。研发木质素、甲壳素等生物质材料催化解聚技术、制备高附加值生物基化学品技术。
氢能技术。研发高效电解水制氢技术、高性能低成本氢燃料电池系统、氢能规模化应用安全防护技术。开展新型催化剂、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等关键制氢材料制备技术研发。探索研发储氢关键材料、技术和设备。
节能技术。研发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多类型电源协同运行、多类型能源需求转换替代、多能源梯级利用集成等技术。研发数据中心基站能效提升、绿色运维、智能调控优化、集约一体化运行等节能技术,推进数据中心优化升级。研发能源实时监测、专项监察等能效监测评价技术。
火力发电减碳技术。研发关键煤电机组设备灵活性改造与节煤降耗技术、高效低能耗水平工业锅炉技术、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研发锅炉数字化升级技术、火力发电智能燃烧优化控制等智慧电厂技术。
(二)工业领域低碳零碳技术突破行动
针对化工、半导体等高碳工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需求,以原料燃料替代、工业流程重塑和低碳技术集成耦合优化为核心,积极布局工业生产全流程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加强高品质工业产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再制造等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加快跨部门、跨领域零碳融合创新,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到2030年,形成一批低碳零碳工业技术创新成果,实现低碳流程再造技术的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强化信息技术赋能工业流程再造,推动工业领域向能源消费低碳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专栏2 工业领域低碳零碳技术
低碳零碳化工。研发低碳燃料与原料替代、关键设备能效提升、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余热高效回收利用等化工生产流程低碳重塑技术。研发环保型高性能橡胶制品制造技术、石墨烯低成本清洁制备制造技术、基于化工过程大数据的智慧调控技术、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等。
资源循环利用与再制造。研发工业污泥、炉渣、粉煤灰、建筑垃圾等工业固体废物大掺量高值化利用技术、生活垃圾精细化利用技术、废水资源化利用改造技术、废气减污工艺技术等。研发资源高效回收再制造技术、多源废物协同处理与生产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