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加载中... 服务热线:400-001-9158
让红树林变“金树林” ——广东深入探索红树林碳汇价值实现新路径纪实
2024-08-13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罗诗岚  碧浪涌动,鹭鸟翻飞。沿着广东省绵长的海岸线,一片片翠绿的红树林犹如散落的拼图在海上星罗棋布,隐藏着“点绿成金”的路径密码。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来到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察看红树林长势和周边生态环境。他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  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的红树林,具有净化海水、固碳释氧、防风消浪、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作为三大典型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单位面积固碳量远高于森林生态系统,是碳汇能力强、碳储存周期长的“蓝碳明星”。作为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保护修复基础较好的省份,广东发展红树林碳汇优势显著、潜力巨大。  2020年我国首次提出“双碳”目标后,广东将“积极发展蓝碳”列入省委、省政府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意见,充分发挥红树林大省优势,探索开展以红树林为代表的蓝碳碳汇产品开发交易,走出一条红树林碳汇价值实现新路径。  起笔:成功实施全国首个蓝碳碳汇项目  俯瞰雷州半岛,一道绿色屏障呈带状散布在沿海滩涂上。这里是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2万公顷。  2021年,广东实施了全国首个蓝碳碳汇项目——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这是我国首个符合核证碳标准(VCS)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CB)的红树林碳汇项目。  该项目于2019年发起,旨在将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15~2019年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产生的碳汇,按照 VCS和 CCB进行开发。2021年3月,项目通过评审。同年6月,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签署项目碳减排量转让协议。环保基金会购买了首笔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用于中和其开展环保活动的碳排放。此次交易所得38.8万元收益,用于反哺红树林生态修复工作。  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的实施,在全国迈出了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第一步,打通了社会资本参与红树林保护修复的路径,为红树林等蓝碳生态系统价值实现提供了示范。  突破:自主编制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方法学  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是在 VCS和 CCB框架下实施的。深圳市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试点实施全国首个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计量、监测、核证以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避免红树林面积减少或退化引起的碳排放和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乡村振兴等为主要目的的项目活动开始到结束期间额外的碳汇增量,拓展了红树林蓝碳碳汇产品的边界。  2023年5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式发布全国首个突出红树林保护活动产生的生态价值的《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方法学》,明确了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的碳计量方法以及核证、评估、交易登记等程序,为红树林保护项目所产生的碳汇提供了规范严谨的评估指南。该方法学不仅考虑了红树林碳汇能力,而且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其他价值纳入进行综合计算,凸显红树林保护项目对所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同年9月,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26日,依托《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方法学》,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在深圳成功交易。深圳市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126公顷红树林保护活动在第一监测期(2010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产生的碳汇量约3875吨,由深圳市家化美容品有限公司以485元/吨的价格竞得。相应的保险服务机制同步配齐,当天,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签订《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碳汇保险捐赠协议》,标志着全国首单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在深圳落地。  从学习国际标准到编制国内方法学,广东在探索红树林碳汇价值实现路径上迈出了因地制宜、自主突破的关键一步。  试点:开创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先河  有了湛江和深圳的红树林碳汇市场化交易经验,广东进一步开拓创新,首次提出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进一步拓展红树林蓝碳碳汇产品范畴,使开展红树林碳汇期货交易成为可能。  红树林碳汇开发权是指在明确的地理区域范围内,对海域或土地权属清晰及约定年限内的红树林碳汇资源进行开发并获得红树林碳汇收益的权利。广东利用该模式实现了开发主体与修复主体的分离。  今年1月,市场期待已久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正式重启。目前,广东正采用 CCER方法学在惠州、湛江等地市创新打造红树林碳汇权交易试点,核算近几年开展的红树林营造项目未来产生的碳汇量,形成红树林碳汇期货产品,以实现红树林碳汇资源的提前变现。  惠州市惠东县是广东近年来红树林营造修复成效最突出的县区,也是获得首批国家和省级造林奖励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县区之一。7月26日,正值“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惠东县红树林造林项目10年期红树林碳汇开发权在广东省环境权益交易所顺利交易,由广东能源集团节能降碳有限公司以超400万元竞得。交易涉及的红树林为2016~2021年在惠东考洲洋内新营造的204.85公顷红树林,出让期为2022年8月1日~2032年7月31日。据碳汇潜力核算,10年出让期内,造林项目总减排量为4.3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此次交易创下国内总量最大、数额最高的红树林碳汇交易纪录,开创了全国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的先河。  “此次交易具有重要的试点意义。”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以市场化方式推动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精准对接生态产品供需的同时,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碳汇经济的双向“增值反哺”,促成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对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红树林保护修复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目前,广东编制完成《广东省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规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并在省环境权益交易所搭建了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平台,提供红树林碳汇交易、鉴证、结算、信息发布等相关服务。  湛江起笔,深圳突破,惠州试点……多点开花、串珠成链,这是广东大力发展蓝碳碳汇经济,创新以红树林为代表的蓝碳产品开发交易模式的生动实践。未来,广东将不断健全红树林等蓝碳碳汇产品标准化开发交易机制,完善各级蓝碳交易市场和金融服务平台,推动蓝碳碳汇交易常态化、规模化、规范化。
查看详情
全国最大林业碳汇项目签约启动
2024-08-21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8月14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重启后,体量最大的林业碳汇开发项目在北京正式签约启动。中林数科有限公司与张家口塞林林业集团有限公司将按照生态环境部公布的造林碳汇方法学,将张家口市475万亩新造林开发为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林业碳汇项目,助力张家口市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4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是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又一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工具。据测算,目前全国林草年碳汇量超过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居世界首位,CCER林业碳汇项目市场空间巨大。中林数科作为中国林业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积极发挥作用,支撑中国林业集团参编林业碳汇方法学与国家标准,持续聚焦国家“双碳”战略需求,围绕生态碳汇、林业信息化等领域,打造林业技术应用产业原创技术策源”,加快推进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张家口市是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林业建设工程,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林地面积占全省林地面积的五分之一,森林面积及蓄积量均位居全省第二。为建立健全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张家口市将整体林业碳汇资源纳入“双碳”工作总体布局,由市属国企塞林集团统筹开发。为全面提升森林固碳能力,将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交易与森林经营管理、造林建设、区域碳减排、绿色金融等统筹谋划,塞林集团引入央企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携手中林数科为其提供全流程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咨询服务,全面盘活张家口市尚义县、阳原县、怀来县等8个区县森林资源,有序推进林业碳汇项目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开发,实现生态价值收益最大化。此次央地携手开发林业碳汇项目,旨在充分发挥森林“四库”功能,切实打通“两山”转化路径,打造了央地融合发展、“两山”转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标杆。中林数科将进一步发挥央企资源配置能力,建立央地合作长效机制,提高张家口市林草资源质量与林草生态系统碳汇潜力,激发更多市场空间与活力,赋能张家口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鞠慧雅 李卓越 罗文哲)
查看详情
社区畜牧业减碳项目
赋能非洲可持续农业与畜牧业发展该项目通过对农民进行放牧再培训及监测,旨在加强牧场土壤固碳,减少土壤碳流失,以及减少牛的甲烷排放。该项目采用集中放牧的畜牧模式(H4H),先在草原地区进行集中放牧,之后休牧恢复草原生态,其中包括了多种管理方法如火灾管理、重新播种以及清除外来入侵物种等。该畜牧模式通过加强牧民和牲畜的管理,将放牧、牧场保护、降低火灾风险和土壤固碳相结合。除此之外,参与该项目的农民通过提升牲畜销售量和碳利润分成提高收入,这也成为了该项目所附加的社会福利。
查看详情
南非节能炉灶项目
该炉灶项目计划向克鲁格到峡谷生物圈、沃特贝格市和北开普省以及南非其他地区的家庭分发400,000个高效、低排放木柴炉灶。该项目采用Verra(一个全球公认认证机构,被南非政府批准为碳信用签发单位)批准的VMR0006--安装高效木柴炉灶的方法学,依据 Verra 标准下规划类(Grouped Project)节能炉灶标准设计开发,产生的碳信用依据南非碳税法规定进行使用。我们使用炉灶项目产生的碳信用来帮助为贫困农村社区提供炉灶供资金。我们的节能炉灶在南非生产。
查看详情
宣城堆肥项目
宣城堆肥项目一期、二期(VCS 项目ID:VCS2864, VCS2866)位于安徽省宣城市,于2020年启动,现已成功收集来自域内的养鸡场粪便和生物质废料,如当地农民的秸秆、草木灰和稻壳,用于生产有机肥料。这些项目采用了一套全新的发酵工艺和肥料生产系统,通过控制有氧条件,将鸡粪与生物质废料发酵、堆肥,在产出有机肥料的同时,也避免了甲烷气体的排放。宣城市南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该项目的投资方和业主。 
查看详情
惠罗水稻栽培项目
项目位于中国贵州省惠水县与罗甸县,拥有单一种植水稻19,066公顷。项目通过在水稻栽培期间,建设水泥沟、安装水泵与阀门等方式,将传统的持续性灌溉调整为间歇性灌溉,从而有效增加环境中的氧气、并降低了厌氧条件下产生的甲烷气体排放。项目减少了甲烷气体的排放,节约了水资源,并提高了水稻的质量与产量,从而确保了环境和农民的双向获益。项目适用VCS AMS-III.AU方法学,即在水稻栽培中通过调整供水管理来减少甲烷的排放,预计年均可实现碳减排59,684吨。我们还在中国其他地区开展类似的水管理项目,适用CCER CMS-017-V01方法学。待CCER机制重启后,所有新的CCER项目将会立即开展CCER注册与签发申请。  
查看详情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