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研究,目前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占到总排放量的85%。为实现2030年之前将这一占比降低到75%的减排目标,所需投资主要聚焦在六大领域:一是能源结构的转变,需要实现从煤、油、气等传统能源向光、风、核等新能源的转变;二是电力装机容量的扩大,大力提升发电能力和电力供给;三是输电设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实现从物理储能向化学储能转变;五是固碳技术和能力的提升,如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六是消费端降低能耗相关技术的开发等。
当前,我国绿色贷款规模为全球第一,且保持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底,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22万亿元,同比增长3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0.7个百分点。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8.32万亿元和5.56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4%。为实现“双碳”目标,预计绿色贷款规模还将持续快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们还需要一个更加统一的标准和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来测量我们到底排了多少碳,在如何治理的方法论和路径上也有一些问题和分歧需要解决。”相关人士说。
因此,为应对气候变化展开的各项工作面临的首要挑战是需要一个更加清晰化、透明化的、起总领作用的总量指标体系,以便后续分解出微观目标,指导各部门开展可度量、可计算、可考核的任务。
未来应当如何去做? “要计算我国重点产品的‘碳排放因子’,同时建立各行业及各类产品碳足迹计量认证表示体系十分必要。减碳减排、实现‘双碳’目标,行行有责。”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说,“还要查清碳足迹,直接排放、间接排放、关联排放一并核算。除直接使用化石能源生产的二氧化碳外,还包括了全生命周期中用电、用热、用水、用材、用物所包含的二氧化碳。”“要尽快建立碳排放、碳足迹的计量统计监测评价技术体系,摸清地区、行业、企业的碳排放量、碳足迹、碳分布等,建立碳数据库、碳资产、碳账户,确定碳配额。此外,还要建立‘双碳’工作流程,体系建设要努力与国际通则接轨互认。”
与会人士表示,首先要抓住碳排放重点行业和领域。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高耗能工业行业和道路交通是重点。因业施策,因地制宜,梯次达峰。防止层层加码、盲目攀比、急于求成。
未来,要推动金融机构向那些急需转型的‘高碳’企业提供支持。同时,运用ESG融入信用评级和投决策体系,扩大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加大支持力度。